养殖技术-蛋鸡
浏览: 发布日期:2017-09-22
一、蛋鸡品种(一) 国内蛋鸡地方品种
蛋鸡地方品种较多,当地饲养多为仙居鸡和白耳黄鸡等。
1、仙居鸡。仙居鸡又称梅林鸡,原产于浙江省仙居县及临海、天台县一带,是我国优良的小型蛋用鸡种。仙居鸡母鸡性成熟较早,就巢性较弱,150-180日龄开产,年产蛋量180个左右,蛋壳以浅褐色为主,蛋重在42克左右。
2、白耳黄鸡。又称白银耳鸡,主产于江西省广丰、玉山等县和浙江省江山市。体型矮小,觅食力强。母鸡开产日龄平均在150天左右,年产蛋量平均为180个,平均蛋重为54.23克。蛋壳较厚,呈深褐色。
(二) 国外引进的蛋鸡品种
1、罗斯褐壳蛋鸡。由英国罗斯公司培育而成,属高产蛋鸡, 72周龄体重2.21千克,72周龄入舍母鸡产蛋275个,蛋重63克,料蛋比2.4∶1。
2、伊萨褐壳蛋鸡。由法国依萨公司培育而成的一个高产四系配套鸡种,体型中等,属世界高产鸡种之一。开产期21周龄,产蛋高峰期25-37周龄,高峰期产蛋率92%,入舍产蛋平均308个,平均蛋重62克,产蛋期料蛋比为2.4-2.5∶1。
3、罗曼褐壳蛋鸡。由德国罗曼公司育成,属中型体重高产蛋鸡,20周龄体重1.5-1.61千克,50%产蛋日龄152-158天,72周龄产蛋285-295个,平均蛋重63.5-64.5克,产蛋期料蛋比为2.4-2.5∶1。
4、海赛克斯褐壳蛋鸡。由荷兰优里布里德公司育成的著名中型褐壳蛋鸡,可按羽色区别公母,商品代母鸡羽毛红色,公鸡羽毛白色。17周龄体重1.41千克,50%产蛋日龄145天,76周龄入舍产蛋量315个,产蛋期料蛋比为2.23∶1。
二、养鸡前的准备
1、鸡舍。新建或旧房改建均可,要求冬暖夏凉,适合蛋鸡生活习性,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
2、笼具。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前三种形式,即全阶梯式、半阶梯式、叠层式、复合式和复置式。
3、用具。料盆和料槽,水槽式饮水器和钟形饮水器,清洁卫生和消毒器具,通风、供暖设备等。
三、蛋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来进行。雏鸡的生理特点是: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生长迅速,代谢旺盛,羽毛生长快,胃容积小,敏感性强,抗病力差,群居性强,胆较小。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饲养的品种,并对该品种的基本性能和饲养管理要求有所了解,以便做好相关工作。
(1)育雏舍和设备的准备。育雏舍要求有利于防疫、保暖、防鼠害、通风和消毒的原则。设备包括取暖、供料、饮水、温度计等。
(2)育雏舍消毒。在进雏鸡前数天,要对育雏舍进行二次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毒药物可选用氯毒杀、消毒威、来苏尔、新洁尔灭或过氧乙酸等。有条件的对育雏舍进行一次熏蒸消毒。
(3)饲料、疫苗和药物的准备。根据育雏数量的多少,至少应准备在育雏前10天必需的雏鸡饲料、疫苗和保健药品。
(4)铺设垫料、试温。在进雏前1-2天进行预温,要做好育雏舍或育雏器的调温工作,检查供暖设备的供暖效果。
2、饮水和开食。雏鸡进入育雏室,雏盒要散放,特别是夏天如果堆放在一起,容易闷死雏鸡。进雏后,要先让雏鸡饮温水2-3小时,最好能供给5-8%的糖水,育雏舍的相对湿度保持60-70%,饮水的温度以15℃左右为宜。雏鸡在经过3小时的充分饮水之后,可以进行开食。头一周把雏鸡料撒在纸上或平盘上,让其自由采食,每日换纸一次或洗盘一次。
3、保温。雏鸡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育雏头3天的温度要保持35-37℃,4-7天保持33-35℃之间;以后每周降低2℃;到第7周降到18-20℃。育雏期间温度是否适宜可以通过观察来确定。例如:雏鸡群挤在热源附近颤抖,发出阵阵怕冷的唧唧声,很少去吃食,就表明温度低,应尽快升温;如果雏鸡远离热源,张嘴饮水频繁,就表明温度过高,应设法降温;如果雏鸡均匀分布静卧,睡姿伸腿伸头,呼吸也很有节奏,或者雏鸡轮着吃料而伴有欢快的鸣叫声,就说明温度适宜。
4、管理。育雏期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否适宜,对养好雏鸡和充分利用鸡舍空间有很大影响。一般饲养密度见表2-7
表2- 7 饲养密度
周 龄 | 立体饲养(只/平方米) | 平面饲养(只/平方米) |
1-2 | 60 | 30 |
3-4 | 40 | 25 |
5-6 | 30 | 20 |
(2)通风。在高温、高密度饲养条件下,育雏舍内由于雏鸡呼吸、粪便及潮湿垫料散发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和二氧化碳等,超过一定的浓度就会危害雏鸡健康,所以要及时通风,排除有害气体,换进新鲜空气。
(3)光照。光照在蛋鸡饲养中非常重要,育雏期的光照时间如下:第1周22小时,第2周20小时,第3周18小时,第4周16小时,第5-8周光照为每天10-12小时。
(4)断喙。正常的断喙第一次一般在7-8日龄进行;第二次为修喙,一般在转群前进行。
(二)育成期
7-20周龄为育成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提高育成率的前提下,力争鸡群整齐度好,并为进入产蛋期在营养上有所积累,防止母鸡过早性成熟,为产蛋做好生理上的准备,以保证产蛋期有理想的产蛋性能。
1、转群前的准备。首先要对育成鸡舍进行清洗、消毒。同时要检查供水系统是否正常。
2、饲喂与管理。从雏鸡料转为育成鸡料,要有一周的过渡阶段。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以防止过早开产。每次喂料一定要均匀,同时应照顾弱鸡,防止鸡采食不匀而影响鸡群的整齐度。另外,育成鸡由于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强,排粪也多。因此,要经常清理粪便和打扫地面,定期刷洗水槽、搞好鸡舍的环境卫生。
3、限制饲养。限制饲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青年鸡吃料过多而过快增加脂肪积蓄,影响产蛋性能。蛋鸡一般从8周龄开始限饲,到14周龄结束,如果是多数鸡超过标准体重的幅度较大,还应适当限饲。到17周龄以后,要为开产做好准备,就不能限饲,须逐步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和饲喂量。限饲的方式:一是限制采食量,一般比自由采食量减少10-20%;二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增加纤维素,降低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三是在采食的时间上进行限制。在限饲阶段如实行采食量限制,必须有足夠的食槽,让每只鸡都能同时吃上料。当鸡出现疾病时,或者进行免疫接种时,应停止限饲,待恢复正常时再继续进行限饲。
4、光照。育成期间的光照一般以每天8-9小时为宜。但开放式鸡舍在长日照季节就难控制,可用双层黑色布帘将门、窗光线遮挡,9时将布帘拉开,17时将布帘拉上,饲喂和操作管理在9-17时这段时间进行。从17周龄后应逐渐增加光照时间。
5、饲养密度。在平养条件下,7-18周龄以每平方米养10只为宜;笼养条件下,应保证每只鸡有0.27平方米的笼位。
(三)产蛋期
产蛋期一般是指21周龄到72周龄这段时期,也就是从育成期结束后到母鸡产蛋降到50%左右淘汰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抓好各环节的工作。
1、产蛋期各阶段的饲养。按蛋鸡产蛋阶段的划分为产蛋前期,产蛋中期和产蛋后期。
(1)产蛋前期。大体上21-24周龄为产蛋前期,育成鸡由地面平养转入产蛋鸡舍立体笼养,此时开始饲喂产蛋前期料。日粮中的钙含量应由1%增加到2%。这一时期鸡的卵巢和第二性征发育很快,采食量显著增加,必须任其自由采食,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目前在给产蛋鸡的营养供给方面有二种方法:一是按照产蛋率的逐步提高而调整日粮中营养物质的供给量;二是当产蛋率达到5-10%时,提前开始饲喂产蛋高峰期的饲料。这一阶段还应按照免疫程序做好鸡新城疫、禽流感、减蛋综合征等疫苗的接种,防止开产后免疫对母鸡产蛋产生影响。
(2)产蛋中期。25-42周龄为产蛋中期,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23-24周龄的鸡群产蛋率应达到50%,这一时期产蛋率上升很快,经过3-4周便能达到产蛋高峰期。产蛋高峰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保持营养供给的稳定性和管理工作上的一致性,避免一切应激因素,除本鸡舍的饲养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准进入鸡舍。饲养员服色相对固定,不能断料、断水、断电,气温要均匀合适,特别是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
(3)产蛋后期。43-72周龄为产蛋后期,根据产蛋率的下降情况适当调整蛋白质的供给量。一般产蛋率在85%以上时,每日每只鸡蛋白质进食量为18克﹔当产蛋率降到80-75%时,每日每只鸡蛋白质进食量减至16克﹔产蛋率降到70-65%时,每日每只鸡进食14克蛋白质。另外,夏季因为天热,蛋鸡的食欲降低,采食量减少,因此在日粮中应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冬季天冷,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需要增加,因而要适当提高饲料的代谢能水平,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产蛋率。
2、光照。光照管理是提高产蛋鸡产蛋性能的重要技术之一。产蛋阶段光照保证在16小时。增加光照以每周15-20分钟逐渐增加为宜,直至16小时。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面积3-4瓦灯泡为宜,照明度要均匀。不可突然增加光照强度或突然灭灯,这样鸡群容易受惊,影响产蛋率。当光照长度达到16小时时,开灯与关灯的时间要固定,不可随意变动,以防鸡产生应激现象。平养的鸡在关灯时,应在15-20分钟内逐渐关灯,减弱亮度,给鸡一个信号,以使鸡找到适当的栖息位置。
3、钙质补充。为使母鸡高产和降低蛋的破损率,产蛋期应经常检查钙的供应情况。产蛋期日粮中含钙量要保持在3.2-3.5%,在高温或产蛋率高的情况下,含钙量可加到3.6-3.8%,但进一步提高对产蛋不利。目前普遍采用贝壳粉和石粉作钙源,日粮中贝壳粉和石粉的配合以2:1较为适宜,这样蛋壳强度最好。另外,在钙源充足的情况下出现蛋壳缺陷时,还应考虑钙、磷之间的比例和维生素D3的含量是否合适。一般在日粮中含钙量3-3.5%的情况下,磷以0.45%为最佳,而维生素D3的标准为维生素A标准的10-12倍最好。
四、疫病防治
(一)基本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综合防制措施包括:场址选择、鸡舍的设计建筑及合理布局,科学的饲养管理,制订和执行门卫、消毒、免疫等各项防疫制度等。
2、针对疫病流行环节采取防疫措施。任何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只要切断其中某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和流行。
3、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紧急措施,病死鸡和粪便等污染物作无害化处理,对健康鸡群实施预防和保护措施。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要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然而免疫程序的制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母源抗体水平,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本场以往的发病情况,鸡的品种,疫苗的种类,鸡的日龄等。因此,各养鸡场要制订出适于本场使用的免疫程序。蛋鸡的免疫程序参考见表2-8。
表2-8 蛋鸡免疫程序
接种日龄 | 疫苗种类 | 接种方法 |
1 | 马立克氏疫苗 | 颈部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
3 | 新城疫克隆30 | 滴鼻或点眼 |
6 | 禽流感油苗 | 颈背部皮下注射 |
7 | 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疫苗 | 滴鼻、点眼或饮水 |
12 | 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弱毒) | 滴鼻或点眼 |
18 | 新城疫Ⅳ系或新城疫油苗 | 饮水或肌肉注射 |
26 | 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中毒) | 滴鼻、点眼或饮水 |
29 | 禽流感油苗(加强免疫) | 颈背部皮下注射 |
30 | 鸡痘疫苗 | 翅下刺种 |
36 | 传染性支气管炎H52疫苗 | 滴鼻、点眼或饮水 |
60 | 新城疫I系 | 肌肉注射 |
110 | 鸡痘疫苗 | 翅下刺种 |
125 | 新城疫一减蛋综合征油苗 | 肌肉注射 |
130 | 禽流感油苗 | 肌肉注射 |
(三)主要疾病防治
1、新城疫
新城疫又名亚洲鸡瘟、伪鸡瘟。它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本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两年以上的老鸡易感性较低。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发病较多。病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其症状出现24小时前,即由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直到症状消失后5-7天才停止排毒,潜伏期为2-7天。
(2)临床症状,分为3型。一是最急性型:突然发病,此型病鸡常常没有什么临床异常表现,头天晚上正常,次晨死亡。二是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垂头缩颈,眼半闭,鸡冠及肉髯渐变暗红色或紫色;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畸形蛋增多;病鸡咳嗽,呼吸困难,有粘液性鼻漏,常伸头张口呼吸,发出“咯咯”喘鸣声;病鸡嗉囊内充满液体内容物,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的液体从口内流出;粪便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后期排蛋清样的粪便;有的病鸡还出现翅、腿麻痹等症状。三是亚急性或慢性型:病鸡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和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动作失调,发作后一般经10-20天死亡。
(3)病理变化。急性型食管和腺胃交界处常见有出血斑或出血带,腺胃乳头肿胀,乳头出血,胃角质膜下也可见出血点;整个肠道充血或严重出血,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最严重,肠常呈弥漫性出血,肠粘膜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淋巴滤泡肿胀,突出于粘膜表面,局部肠管膨大,充满气体粥样内容物;心外膜、心冠脂肪上可见出血点;喉头、气管内有大量粘液,并严重出血;产蛋卵黄膜严重充血、淤血,卵黄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亚急性或慢性型:剖检变化不明显,个别鸡可见肠卡他性炎症,小肠粘膜上有纤维素性坏死。近年来非典型新城疫常有发生,非典型新城疫一般多散发,发病率在5-10%,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极不典型,在临床症状上很难觉察,在剖检病变上只有把多只病死鸡的病变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如一只病鸡只有肌胃角质皮下出血,其他器官见不到病变;另一只病死鸡只有小肠粘膜见有枣核形肿胀溃疡病变;再一只病死鸡只有盲肠淋巴结肿胀坏死病变;根据三者或四者的剖检病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初步判定。产蛋鸡严重者卵泡破裂,卵黄散落到腹腔中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4)防治。本病无治疗药物,鸡群发病后,应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封锁鸡场,病死鸡作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同时根据鸡的日龄大小,小鸡用IV系疫苗倍量点眼或饮水。大鸡用I系苗进行紧急接种。
2、禽流感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主要侵害禽的呼吸系统及生殖系统。
(1)流行特点。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途径间接传播。另外,野禽和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毒,以鸡和火鸡最容易感染,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受高致病力毒株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2)临床症状。强毒型:呈暴发流行,鸡群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常常不表现任何症状而大批死亡。病程稍长的鸡,出现精神沉郁,废食,羽毛松乱,头颈下垂,鸡冠和肉垂发黑或高度水肿。头、眼、睑、颈和胸部水肿,腿鳞变紫。有些鸡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扭颈、抽搐、惊厥和瘫痪等,母鸡可引起产蛋率下降。发病1周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75%以上,严重者死亡率可达100%。产薄皮蛋、沙皮蛋,蛋壳颜色变浅变白。弱毒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常表现产蛋突然下降,死亡率不高。病鸡仅有腺胃出血,头部和睑部皮下水肿,脚鳞变紫,咳嗽,打喷嚏,呼吸有罗音,鼻窦肿胀,流鼻液,尖叫等症状。有些病鸡下痢,排水样粪便,呈灰绿色。呼吸道型禽流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如果有其他并发症时,死亡率明显增高。轻慢型禽流感:鸡群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同时伴有产蛋量下降。一般持续几周后,产蛋量可回升。
(3)病理变化。急性死亡的鸡:仅在内脏浆膜面和心冠脂肪上见到出血点。病程稍长时,头肿大,头部皮下胶样浸润与出血。左心耳、大动脉根及心内膜、心外膜点状出血或灰黄色的坏死灶。有的在腺胃、肌胃、盲肠扁桃体等粘膜上见有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呈带状出血。肝、脾、肾明显淤血肿大,肺常呈现血肿或破裂。肝、脾、肾和肺常见灰黄色坏死灶。本病全身出血性变化极为严重。部分病鸡的腺胃粘膜、十二指肠、盲肠扁桃腺及泄殖腔有出血点或斑块状出血。腿、胸部肌肉及腹腔脂肪都有散在出血点。母鸡的卵巢萎缩,卵泡变形,输卵管内有白色粘稠的分泌物。公鸡的睾丸出血、肿大。轻病鸡:可见窦中有卡他性、纤维性、浆液纤维素性、粘液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粘膜水肿,有渗出物。
(4)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做出初步判断。但由于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大且无特征性,易与新城疫、支气管炎、喉气管炎等病相混淆,所以,确诊需做病毒分离和鉴定。
(5)防治。一是对本病做好严格的检疫、监控工作。二是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杜绝畜禽混养、水禽混养,避免与野生鸟类接触,严格消毒制度等。三是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禽流感疫苗接种。
3、产蛋下降综合征
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蛋壳异常。
(1)流行特点。任何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幼鸡感染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到开产以后才表现症状。26-35周龄的所有品系的鸡都会感染,危害也最严重。不同品系的鸡对EDS76病毒的易感性有差异,产褐壳蛋的母鸡较产白壳蛋的母鸡易感。
(2)临床症状。病鸡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是26-36周龄突然出现群体性产蛋下降,产蛋率比正常下降20-50%。同时,产出软壳蛋、薄壳蛋、无壳蛋、小蛋。蛋体畸形,蛋壳表面粗糙,如白灰、灰黄粉样。褐壳蛋则色素消失,颜色变浅。蛋白水样,蛋黄色变淡,或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异常蛋可占产蛋的15%以上,蛋的破损率增高。产蛋下降持续4-6周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患病鸡群的部分鸡,可能出现精神差、厌食、贫血、腹泻等症状。
(3)病理变化。本病常缺乏明显的病理变化,其特征性病变是输卵管各段粘膜发炎、水肿、萎缩,病鸡的卵巢萎缩变小,或出血,子宫粘膜发炎,肠道出现卡他性炎症。
(4)诊断。在饲养管理正常情况下,产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时,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产蛋下降,同时伴有畸形蛋,蛋质下降;剖检可见生殖道病变,临诊上也无特异的表现时,可怀疑为本病。但需进一步做病毒分离与鉴定和血凝抑制试验才能确诊。
(5)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从加强管理、免疫、淘汰病鸡等多方面进行防制。在发病时,可喂给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加强卫生管理是预防此病的重要环节。免疫接种是本病主要的防治措施。对18周龄后备母鸡肌肉或皮下接种 “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油苗”0.5毫升。为防止早期感染,预防接种可提前至100日龄。治疗可采用抗病毒中西药物,配合抗生素预防混合感染。
4、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感染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经饲料、饮水、垫料、尘土、空气、用具、昆虫等而传播。
(1)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本病以3-6周龄鸡最易感。其主要特征是鸡突然发病,羽毛逆立无光泽,嘴插入羽毛中,常蹲在墙角下,严重时卧下不动。随后病鸡排白色奶油状粪便,食欲减退,饮水增加,嗉囊中充满液体。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耐过的雏鸡常出现贫血、消瘦、生长迟缓。本病的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一般在10-30%。
(2)病理变化。在感染早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感染2-3天后法氏囊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到正常的2倍左右,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严重时出血,法氏囊呈紫黑色,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感染5天后,法氏囊开始缩小,第八天后仅为原来重量的1/3左右。有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外观法氏囊的体积虽增大,但囊壁变薄,囊内积存干酪样物。
(3)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
(4)防治。平时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种鸡群:2-3周龄弱毒疫苗饮水;4-5周龄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开产前用油佐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商品鸡:14日龄用弱毒疫苗饮水;21日龄用弱毒疫苗饮水;28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饮水。为保持疫苗活力,可在水中加入1%脱脂乳。为避免病鸡脱水衰竭死亡,可饮用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体液。
5、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分呼吸道型和肾病理变化型两种。
(1)流行特点。本病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高,一般以40日龄以内的鸡多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通过空气的飞沫传给易感鸡。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经消化道感染。
(2)临床症状。常见侵犯呼吸器管、输卵管、肾脏和腺胃。潜伏期1-7天。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咕噜”音,以夜间最清楚。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昏睡、怕冷,常拥挤在一起。2周以内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流泪,甩头等症状。产蛋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25-50%,同时产软壳蛋、畸形或粗壳蛋。蛋壳颜色变浅。种鸡感染后,受精率明显降低,弱雏数增加。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是目前多发并流行范围较广的疾病。鸡被感染后24-28小时开始气管发出罗音,打喷嚏及咳嗽,并持续1-4天,这些呼吸道症状一般很轻微,有时只有在晚上安静的时候才听得比较清楚。2-3天后逐渐加剧。病鸡挤堆,厌食,排白色稀便,粪便中几乎全是尿酸盐。体重减少,腿胫部干瘪,肛门周围羽毛粘满水样白色粪便,死亡率约30%。
(3)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幼雏鼻腔、鼻窦粘膜充血,鼻腔中有粘稠分泌物,肺腔水肿或出血。产蛋鸡的卵泡变形,甚至破裂。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脏肿大,呈苍白色,外形白线网状,俗称“花斑肾”。严重者心包和腹腔脏器表现均可见白色的尿酸盐沉着。肠粘膜呈卡他性炎变化,全身皮肤和肌肉发绀。
(4)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传支呼吸道病变严重,可与其它传染病区别。
(5)防治。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温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适时接种疫苗,首免在7-10日龄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弱毒疫苗,二免在20-30日龄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弱毒疫苗。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于7-10日龄肌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苗,每只0.25毫升,种鸡在开产前再注射1次,每只肌注0.5毫升。
6、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A型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型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极相似,但本病以成年鸡多发,不仅引起部分鸡死亡,还可致使蛋鸡产蛋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鸡,症状也较严重和典型。小鸡虽然也可发病,但症状很轻微。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鸡和康复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速度较快,但发病率没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高,一般在30-50%,死亡率略高于呼吸道型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2)临床症状。病鸡呼吸困难,有的表现伸颈、坐地张嘴喘气姿势,同时发出喘鸣音。咳嗽频频,常咳出血样粘液或血块,或甩头,甩出带血的渗出物。病鸡眼睑肿胀,失明、流泪。产蛋鸡群的产蛋率下降12%左右,产出的蛋褪色、薄壳的较多。
(3)病理变化。喉部、气管粘膜肿胀、出血、糜烂。气管内有血栓。喉头、气管内有黄色、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
(4)诊断。本病与其他呼吸道病相似,需从以下几点区别: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成鸡发病多;有头向前、向上张口呼吸动作,咳嗽带血粘液;气管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病变,并以管腔内有血凝块为典型。
(5)防治。保持环境通风良好,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鸡群密度合理,可减少本病的发生。本病流行地区可用鸡传染性喉气管弱毒苗分别在35-40日龄和80-100日龄接种免疫2次。因为疫苗毒力较强,黄羽鸡反应较重,宜慎重。本病目前尚无疗效确凿的治疗方法,适当使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有呼吸困难症状的鸡,可用氢化可的松和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液喷喉。
